推普助力 乡村振兴系列报道(四):多维教学进乡村,青春筑梦语言桥
日期:2025-08-30  作者: 来源:  浏览量:581

夏日炎炎,初心滚烫。郑州工商学院“推普助力 乡村振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团队走进辉县市百泉镇,以语言为纽带,以服务为载体,在当地语言培训机构与乡村夜校的课堂上,奏响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青春乐章。

团队老师郭强以“国家通用语言教学技巧与乡村教育适配性”为主题,为语言机构教师开展专项培训。课程紧密结合乡村学生语言学习特点,从拼音教学的趣味性设计、方言与普通话的转化技巧、课堂互动中的语言引导策略等维度深入讲解,既分享了专业的语言学理论,又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实用方式,帮助在场教师掌握更贴合乡村教学实际的方法。培训结束后,一位手持满满几页笔记的学员感慨道:“郭老师的培训特别‘接地气’,很多实用技巧能直接用到明天的课堂上,对我们提升教学质量太有帮助了!”

与此同时,实践团队的大学生志愿者们走进低学段儿童课堂,化身“推普小老师”,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开启普通话启蒙教学。课堂上,志愿者们以卡通卡片、拼音儿歌为教具,从“a、o、e”的标准发音教起,精心设计“看图识音”“拼音接龙”“故事配音”等互动游戏,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纠正发音误区、感受普通话的魅力。面对发音不够标准的孩子,志愿者们耐心蹲下身逐字逐句示范指导;当孩子准确读出词语时,及时送上的小贴纸与鼓励掌声,让课堂始终充满温暖与活力,孩子们积极举起小手喊道“哥哥,这个‘花’字我会读!”的模样,成为实践活动中最动人的画面。

夜幕降临,百泉镇村民夜校的灯光点亮了乡村的夜晚,实践团队随即开展夜校课堂,为当地村民开展成人普通话培训。考虑到村民多为务农人员,日常交流以方言为主,志愿者们围绕“日常沟通实用普通话”设计课程,从购物、就医、务工等村民高频生活场景出发,教授简单的交流语句与发音技巧。课堂上,村民们学习热情高涨,有的拿出手机录制教学视频方便课后复习,有的主动举手向志愿者请教发音问题,原本略显羞涩的氛围,在志愿者们的耐心引导下逐渐变得活跃。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更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石。此次郑州工商学院实践团队走进百泉镇,不仅将标准的普通话知识带到乡村一线,更以青春力量搭建起“教育赋能”与“需求对接”的纽带。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推普志愿服务,让国家通用语言成为助力乡村群众增收致富、提升文化素养的“金钥匙”,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青春动能。撰稿:郭强;审稿: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