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要求—
有明确的专业设置标准和合理的建设规划,能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校实际调整专业,专业结构总体合理;注重特色专业的培育。
—内涵解读—
1.专业设置和调整应有标准、有程序、符合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结构合理。重视新专业建设,大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2.学校应制定《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有科学的论证,措施落实,效果明显。能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校实际调整专业,专业结构与布局总体合理,符合学校的定位、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遴选有特色的专业,建设成效突出。加强对新办专业的建设管理,把拓宽专业口径和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结合起来。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建设品牌专业,形成优势和特色。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专业建设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更直接。
3.专业设置是否合理主要从四个方面考察:一是要符合学校定位,二是要符合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要符合教育规律,四是要有专业设置条件要求。结构调整主要考察学校是否能够根据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注重特色专业培育主要考察学校是否制定了专业建设规划,能否遴选优势专业,开展特色专业建设。
4.专业结构和专业布局:专业结构指各门类专业的相关关系;专业布局指每类专业的分布情况。专业名称及门类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分类。
5.新办专业:指教育部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设置的、毕业生不超过3届的专业。是否为新专业以实际招生时间为准进行判定。
6.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主要从三方面进行考察:
一是看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否制定了专业建设规划,是否重视特色专业建设;
二是看专业布局是否符合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否有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结构是否合理;
三是看专业设置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有无专业设置标准及条件要求。
考察的材料包括《专业建设规划》文本(近三年)、专业建设现状剖析材料,以及其它相关依据材料。在内容上主要考察专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定位和规划制定的指导思想是否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优势和发展定位;是否体现教育思想更新,注重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特色形成;是否遵循了专业教育教学规律,符合本专业建设的实际状况。另外,还会考察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等分项建设目标和阶段建设目标及其任务是否明确、具体,措施是否得力、可行,并有学校相关政策和经费作为保证。